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

苦難之意義

苦難之意義

德國精神分析學家傅朗克Viktor E. Frankl, 1905~1997)曾身處納粹集中營,在軀體與身心飽受煎熬、磨難之際,始終告訴自己常保心智獨立與精神自由,回憶與想像一切過去的美好以及未來可能的美好,以渡過慘絕人寰的悲苦生活,進而開展其「意義治療學」Logotherapy──此或可稱「道」(Logos)之治療學)

「人唯有心智獨立,才能獲得精神的自由!」傅朗克如是說。誠然,佛典說:「無人縛汝,自想為縛」,唯自己是自己的牽絆與束縛,沒有人可以剝奪任何人的快樂。此「自想為縛」以白話來說,就是「庸人自擾」,可說痛苦是來自於思想的錯誤或思維的不夠深刻,用佛教詞語就是「無明」。

苦痛之面對乃佛教所專擅,佛教「四聖諦」即是環繞在苦痛為中心的觀照,以「未知苦,焉知樂」的鋪陳架構,導引而達「離苦得樂」的目標。而流佈的三藏十二部聖典,即是給人撐腰,提供超越苦痛的智慧和方法,使人在逆、順二境中力求增上。如所謂「煩惱即菩提」,意味任何苦痛無非是「對境練心」,從中提昇道德修養(戒)、淬煉心志耐力(定)以及深化洞觀見識(慧),佛法的解脫道即是以戒定慧三學為核心骨幹。

此外,想到別人的苦痛,自己的苦痛就不算什麼,而且與其為自己安樂盤算,更該時時想到他人苦難。佛法之「自通之法」要人將心比心,一方面既要「苦人所苦」,對他人苦痛感同身受,一方面也要「見苦知福」,從他人的苦痛經歷中學會知足和感恩。以感受他人苦痛、拔除他人苦痛,不斷昇華自己、奉獻自己,終至超越一切苦痛,這就是大乘佛法的菩薩道。

傅朗克的意義治療學不只是探索意義(search for meaning),而且是探索「終極意義」(search for ultimate meaning),人一旦對「終極意義」有所思索,一切的苦痛將不再是苦痛;如傅朗克所引尼采之話──「知道為何,就能承受任何」(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with almost any how)。或者說,人之所以痛苦,其一是缺乏意義的探索,或者意義的探索過於淺薄,而這就如同佛法所說的「無明」。

「苦」是生命實存的經驗現象,佛法對於「苦」的認知既不是「惡」、也不是「罪」,而只是「無明」,此「無明」即有賴於意義的探索。於是乎,佛法本身即是一種「意義治療學」,「滅苦」即等於「療癒」。而如何結合佛法與意義治療學,開創佛法式的意義治療學Buddhist Logotherapy),我滿心期盼著!2013.12.01林建德寫於花蓮歇心居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