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

不爭忍辱與勇猛精進

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許多無奈的事,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糾紛;這些事的發生往往「剪不斷、理還亂」,諸多負面情緒──不滿、責怪、辯解、爭鬥等夾雜其中,處理起來令人痛苦難受。然很多時候「靜默」反而是最佳的因應方式。

佛典說:「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,無恚無諍,是謂得安隱住處。」可知一個修行人的心當是安和無諍的;相反的,一旦起了爭執計恨的心,那個當下即「惱壞如箭中」,身心苦惱不得安寧。

換言之,爭鬥的本身就是輸家,因為在過程中已不斷積累著負向能量;姑且不管勝負如何,這已對自己是一種傷害。如佛典說:「戰勝增怨敵,敗苦臥不安,勝敗二俱捨,臥覺寂靜樂。」亦即我勝敵敗,則增加他人對我的怨懟,擴大仇恨,而我敗敵勝,則因敗陣而苦不堪言;唯有捨去求勝求爭的心,才能安穩地感受寂靜的喜樂。

放下、捨離爭逐的心,表面上是吃虧、是弱者,但實際上是智者、是強者。因雖說是放下,實則是超越,不與對方一般見識,如此能懂得捨得放下的人,更顯示出高遠的心胸格局,乃是種智慧;俗話說: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、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、「止謗莫若自修,息爭莫若無辯」等,意都在此。

如此「不爭之德」在佛法中屢屢強調,如佛典說:「若以諍止諍,至竟不見止;唯忍能止諍,是法可尊貴。」佛陀認為你爭我奪是世間人世俗心態的低劣反應,唯有忍而無諍,才是修行人高貴心靈的表現。因此,重視不爭或無諍的同時,所涉及到的德行即是「忍辱」,大乘佛法中再三強調此概念之重要。

「忍」是一門人生的學問,如佛教六度波羅蜜中「忍辱」列為其一,意味在菩薩道的修學路上,會有很多不得志、受辱的時候,甚至各種「莫須有」的污蔑都可能臨身,這個時候定力與耐心就顯得重要。如佛典中記載「說法第一」的富樓那尊者即是一例:

富樓那領受世尊法要、證得解脫,於是發願到西方輸盧那國修行度眾,然該國眾生兇惡暴烈,因此佛陀說:「如果他們辱罵你、詆毀你,你該如何自處?」富樓那回答:「這些輸盧那人真是善良,至少他們不會動手或丟石頭來傷害我。」佛陀又問:「如果他們動手或丟石頭來對付你,你又該如何?」富樓那回答:「這些人真的很善良,至少他們不會以刀、杖來傷害我。」佛陀又追問:「如果他們真的以刀、杖殺害你呢?」富樓那回答:「這些輸盧那人真是賢善智慧,能夠幫助我從朽敗之身中獲得解脫。」聽後,佛陀對富樓那之善修忍辱深表讚嘆,同意他前往輸盧那國度眾,而富樓那在當地說法深深地感動了人民的心,使大家合心齊力建立起道場,令佛法的種子在該國散播著。

富樓那受到屈辱,乃至生命的威脅,不改其說法度眾的願力,此忍辱的背後,不只是心地的柔軟慈悲,也是志節的勇猛堅毅,如此再怎麼頑固的眾生都會被懾服感化。可知,不爭而忍辱,絕不代表懦弱、失敗,而是如「悲願」等尊貴心靈的展現,同時也是「智慧」的呈顯。

如此,佛法一方面說忍辱、無諍,另一方面又說勇猛、精進,如六度波羅蜜在「忍辱」之後即標示出「精進」,意未著有所不爭、但又有所爭,不爭的是世俗功名利祿的成敗得失,爭的是福慧道業的功德圓滿。而中國人所說的「忍辱負重」、「路遙知馬力」等,都是要人發起長遠心、精進心,告訴人不需要爭一時的短暫成就,而要爭遠大、永恆的長久價值。同樣的,印度詩哲泰戈爾說:「人的歷史正耐心地等著受辱者的勝利。」(Man's history is waiting in patience for the triumph of the insulted man.)也有這個意思。

在人生各種磨難際遇中,都是在提醒我們要更堅強、也更柔軟,既要爭而不爭、也要不爭而爭。雖然「逆境」常讓人步履蹣跚,乃至舉步維艱,但佛教說:「逆增上緣」,意味著在逆境能夠讓一個人成長,而也必須在逆境中追求成長,如此「逆來順受」成了一種修養工夫及處世智慧。雖然這過程中極其辛苦、痛苦,但這就是人生,人生就是不免要面對十常八九的不如意的事。但總之,一方面若能忍辱、一方面又能精進,在柔剛軟硬間輾轉調適、辯證,相信各種難關考驗都將迎刃而解!

刊於靈山現代佛教月刊

一切我今皆懺悔

「懺悔」是佛教重要概念,普賢行願之一即「懺悔業障」。而事實上除了佛教外,其它宗教如儒家說「知恥近乎勇」、「過勿憚改」,五世紀宗教神學家奧古斯丁《懺悔錄》

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

中醫看病記

約莫一年多前,我得知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來了一位頗負盛名的醫生,名叫沈邑穎醫師。據說沈醫師行醫不過十年多的時間,但自從當上住院醫師後,病人就絡繹不絕,許多資深的主治醫師都未及於他的病人數。

王永慶會怎麼想?!

王永慶會怎麼想?!

王永慶2008年往生後,其家族後輩分產風波不斷。據新聞報導王永慶大房王月蘭辭世後的遺產,她的貧妹張楊綉雲為第三順位法定繼承人,將可留分10億。前陣子亦報導王文洋跨海訴訟,為取得父親王永慶在香港的遺產管理權,遺產高達1200億。在此之前,也發生二房、三房子女爭產風波,以及四房羅氏三姊弟被判定為王永慶骨肉,估計各分十到二十億不等。這些爭產新聞都是王永慶死後眾所矚目的,宛如連續劇般不時上演。

以羅氏姐弟案子為例,這可說是遲來的正義;因為長年來,親生父親是名人,而「私生子/女」的揭露,總是給人不名譽的印象,因此只能黯然地被忽略或隱藏。身為「長子」的王文洋,有著大哥的風範,曾表示「該給的,我們絕對會給」,因此就等判決確定,三姐弟或可領有天價般(對一般人而言)的遺產。然而一切都在未定之天,三姐弟兩星期前才發表聲明痛斥王家二、三房子女用鼻孔看人

然而,如果王永慶地下有知,面對晚輩們瓜分或爭奪家產之事,究竟會如何看待呢?王永慶一生勞苦,自奉極其儉約,對台灣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;然而他的突然死去,不僅無福享受自己的財富,也來不及交待遺產問題,只好闔眼地看著後代們搶分巨大資產,默然無聲。

這讓我想起,美國富豪蓋茲與巴菲特所發起的「贈與誓言」(Giving Pledge),鼓吹富豪在生前或死後至少捐出一半財富,從事慈善公益事業;此如一大陸富人所說:「在巨富中死去是可恥的」。如果王永慶生前預知今日所發生的情景,他是否也會嚮應蓋茲、巴菲特所發起的活動呢?

斯人已逝,王永慶的想法我們不得而知,但王永慶的例子,卻可以提醒全世界的富人要即早作好規劃;否則畢生努力的成果,未必是自己所期望看到的那樣,這就讓一切功業徒增缺憾!

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

消業與受苦

人世間有許多無常的事,這些事令人莫可奈何,不知道為什麼,但它就是要發生。對此,佛弟子常以「業」理解之,或因過去生所造作之業,而於現世受到果報,受報的同時即在消業。此好比一個人欠債,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;因此清償債務雖很辛苦,但還清債款後,無債一身輕,如釋重負,消業的過程亦復如此。

然還債、消業的方式有很多種,有的是一次還清,有的是分長期慢慢付款,就看業緣如何安排。

國內知名漸凍人作家陳宏先生,患有「漸凍症」已有十數載,全身上下只有眼球可動。然他樂觀以對,不怨天尤人,反而積極地創作,以他的生命經歷鼓舞、感動更多人,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以「眨眼」寫下最多書的人。

陳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,他表示生這樣的病是佛菩薩給他「消業」的機會,因此他不只接受之、而且也感恩之;這場重病讓他了卻往昔所造舊業,在來世可有健康的身體,以迎接美好人生。他就在此善解中坦然釋懷,甚而甘之如飴;如此,別人眼中苦不堪言的重病,艱辛的還債過程,但他想到能趕緊了清債務、擺脫負擔,心中不免也感到欣慰喜悅。

另外,我有一位僧人朋友印隆法師,前幾年得到「多發性硬化症」,這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,會產生知覺障礙、肌肉無力、憂鬱、平衡障礙、疲勞、疼痛等問題,給她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和不適感。認識她的人,都會覺得她是個好人,而這樣一個好人,卻得到此重病,我們一直為她感到心疼與不捨。然她藉著佛法信仰的力量,從中體會到佛法無常的道理,讓她更珍惜生命,精進努力的修行,因此她常表示她很感恩得到這個病。

有人說:不學佛都沒事,一要認真修行考驗卻特別多。此誠然如此;好比一杯摻含諸多雜質的水,長期在混動中不覺其污濁,然靜放一時後,沈積的雜質顆粒一一濾出,清晰可見。又好比有些人未退休時勤奮工作,而一退休正準備享清閑時,卻多病纏身,這大概是過去因專注工作,而未察覺異狀,一旦放鬆才發現身體因長久壓力而壞垮;此猶如長時間繃緊的橡皮筋一旦鬆放後,發現彈性疲乏,已失去既有的彈力。

同樣的,在人靜下心想學法求道時,往往不是生病,就是意外頻傳,過去不曾發生的倒楣事接連出現,真可謂「業力(障)現前」。而不少佛教僧人、修行者容易體弱多病,或許這即是原因之一。

然是否如此就不修行呢?佛典說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;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──該還的債還是要還,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,只不過早晚快慢而已。因此,當業障現前時,反要比一般人更加精進修行,包括虔誠發露懺悔,使得重罪輕受、輕罪不受,降低受苦程度,如投案自首一樣減輕刑期罰度。

是的,「消業」明顯的特點之一在於「受苦」,不管是身體上或心理上的苦,免不了要「受苦」,只求堅忍地挺過這還債的日子。

人生就是如此,既然無法避免,躲也躲不掉,那就坦然的接受吧!在山窮水盡之際,最終會柳暗花明;相信消業過後,歷劫重生的身心和生命將是輕盈自在的!(林建德 寫於歇心居2013.0609)

Ps. 印隆法師部落格: 老實修行,以戒為師

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

愛與思念

女兒念音往生已三個禮拜,前陣子我問內人:女兒的死對我們有什麼啟示?其中她提到,她身為醫護人員有一段時間,過去都只是看到他人生病受苦,乃至病危死亡,而今身為病患家屬,更能切身體會家屬們焦慮急切的心情,知道以什麼樣的言語和家屬溝通,幫助他們渡過難關,這對她日後的行醫生涯會有一定影響。

素食者與憂鬱症

一個虔誠佛教徒的日本朋友沒有吃素,也跟我說他反對佛教徒吃素,他的原因之一是說素食者較易得到憂鬱症,表示日本學界有研究證實此一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