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

每日極短篇10


2014.6.8  Sun.
死與生
每個人都期望能「壽終正寢」,到了年紀很大、壽命終了才死,而且是老死家裏,最好是在睡夢中不知不覺的死去。然而有多少人命終如此平順呢?我想更多是病痛纏身,百般折騰而死;或者是死於非命,不了了之,鮮少劃下所謂的「圓滿」句點。

在佛教中,「善終」是人生一大福報死亡常和痛苦聯想一起,而我們實際上是怕痛而未必是怕死,假設臨死過程中沒有痛苦,死亡未必有什麼好怕的!

佛教稱死亡為「往生」,代表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,卻是另一段生命旅途的開始,可知生命並不局限在特定時空,而是無止盡的連續過程。至於每一段生命旅程的酸甜苦辣,除取決於過去種種的福德業緣,再來就是當生的行持與修煉!

2014.6.7  Sat.
走自己的路
人生的路如何走?
該追隨著誰?信靠著誰?

個人造業個人擔!
苦痛不能轉移 亦無法代理
唯求智者的指引、啟發和導航

人生的路上
誰都不該追隨誰 信靠誰
唯自己是自己的追隨者  自己的信靠者!

2014.6.6  Fri.
意識與良知
早在十七世紀時,「意識」consciousness所指涉的概念主要含括了「良知」(conscience,包括現今的法文、西班牙文、拉丁文等,「意識」和「良知」所使用的字詞同一,可知「良知」是「意識」中重要的意涵(之一)。然而,現今意識研究似乎很少注意到此一面向。

「良知」是「意識」中重要的意涵,這在東方哲學更是如此,如儒家講的「不忍人之心」「惻隱之心」所傳達的「良知」、「仁」等概念,或可看出中國古代哲學「意識」和「良知」兩者的緊密關聯。此外,佛教以「苦痛經驗」(「苦諦」)為關注核心,以此開展佛學理論和修行體系,以及「自通之法」的提出,都可見「意識」和「良知」間密不可分

如此,東方哲學的認識論與修道論(或解脫論)環環相扣。以佛教而言,佛教探究意識問題,談論六根接觸六境產生六識,此根.境.識的認知、認識過程,涉及認知主體的條件及狀態,特別是內在的感受或心靈品質如何,因此佛教意識理論所探究的認識活動,可說是某種型態的「德性認識論」(virtue epistemology),而東方思想如何在意識理論暨知識論提供自身觀點,乃是值得重視的。

2014.6.5  Thur.
只管呼吸
讓我變成呼吸
觀聽世間一切影聲
和諧時知其和諧 混亂時如其混亂

在呼吸中知覺存在
在呼吸中感受平靜
在呼吸中體驗喜樂
在呼吸中實現解脫

就此隱身天地宇宙之間
漫漫長路 沈沈黑夜裡
胸腹起伏中一個止靜的靈魂!

讓人生的全部就只剩下呼吸 
也只為了呼吸

2014.6.4  Wed. 
師徒緣深
印順導師是證嚴上人的師父,兩人第一次見面即結下深厚的師徒情誼,傳為佛教界津津樂道的佳話。

有人認為印順導師是「幸運」的,憑空「撿到」一位德行高超、弘願甚深的弟子,她數十年的慈濟路,已為華人佛教開創新局;我雖認同此幸運說,但卻認為只對了一半,因為證嚴上人何嘗不也是幸運的?畢竟能依止在潛心三藏、博通經教的佛學宗師門下,亦也是千載難逢的殊勝因緣!

雖然兩人的佛教思想未必相同,但兩人為法的情操及度眾的悲願,都是令人尊敬推崇的。道宣法師《續高僧傳》描寫玄奘大師的傳記中,曾寫道:「虔虔不懈,專思法務,言無名利,行絕虛浮」,我也在兩位師徒身上,看到了這樣的人格典範。

兩位當代佛教界大師,猶如我生命中的明燈,不時指引著我、光照著我,讓我在困頓迷茫中摸索人生當走的方向!

2014.6.3  Tues.



2014.6.2  Mon.



2014.6.1  Sun.
平衡報導
現在的新聞媒體被視為是社會亂源之一,報導內容集中在「貪、瞋、痴」等題材,裡頭有時是無中生有,或是捕風捉影,或者是添油加醋,多少是事實真相,亦頗令人懷疑。也因此,不看報紙,把電視電腦關機,讓眼耳清淨,亦是一種生活選項。

證嚴法師對媒體的期許是「報真導善」,除了要顯示事件的真實面,也必須負起導正社會風氣的責任,特別是有道德良知、正義感的媒體人,更應如此。

所以「貪、瞋、痴」的社會事件固然可報導,但「真、善、美」的溫馨故事更該擴大宣傳;如此「闡揚真善美,減除貪瞋痴」之「平衡報導」,應是多數人對現今媒體的期許。

2014.5.31  Sat.
病與痴
新聞報導:鄭捷出庭應訊精神狀態正常,思慮清晰且對答流暢,也無精神疾病就醫紀錄,但仍不排除送精神鑑定。

鄭捷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可見他不是精神異常,亦沒有精神疾病,而卻是無明愚痴作祟──當一個人價值觀、人生觀混淆錯亂,再怎麼做精神鑑定,其結果都是枉然。

換言之,鄭捷不是「病」,而是「痴」,也因為愚痴才會鑄下大錯,而更愚痴的是他連自己做錯了都還不知道。

每個人都有愚痴的時候,這世界沒有罪人,只有無知的人我們一生都在無知中犯錯,做了不少蠢事,而掃淨無明、破除愚痴,即成了佛教修行、教導覺悟的目的。

2014.5.30  Fri.
恐佈破壞互信
鄭捷在捷運上隨機殺人,猶如恐佈份子的恐佈行為,使大家乘坐捷運時更顯警覺,慎防類似事情再發生。可以說,鄭捷的殺人事件,破壞了乘客們原有的互信,過去大家恣意打盹、滑手機等場景,短時間不復得見。

民國73年在台北市螢橋國小發生潑硫酸事件,造成37個小朋友及老師灼傷;當時我九歲,也正在讀小學,那段期間到學校上課有些提心吊膽,深怕相同事件在自己周遭重演。

憲法保障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,然現在人心複雜難測,什麼時間、什麼場合出現意想不到的脫序行為,任誰也無法保證。但是,倘若我們能對周遭的人,多一些注意與關愛,及時提供可能的協助,不必要的傷害將可避免!

2014.5.29  Thur.


(林建德於新北力耕居 2014.6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