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

正義四層次

2015.3.30 Mon
正義四層次
「正義」(justice)是當今政治哲學很重要的概念,有學者指出佛教雖談「慈悲」(特別是大乘佛法),但卻不重視正義(可見Owen Flanagan《菩薩腦》一書),而也因為忽視正義,所以佛教國家之社會改革進程相對緩慢,例如性別平等議題等,都遠落後歐美先進國家。

佛陀是否少談正義,是個可探究的問題,但可確定的是,佛陀重視平等或公平,如他反對婆羅門「種姓」制度即是明證。若按照John Rawls「正義即公平」(justice as fairness)的概念,則佛陀顯然也重視正義,這背後和佛教理性、開明、獨立思考等精神密切相關。

只不過好的觀念,若沒有好的追隨者來實踐,再怎麼樣好的觀念也是枉然,致使理想和實際產生落差。此外,大乘佛法興起後,「慈悲」的觀念被強化和凸顯,使得情感的信仰高過理智思辯,公平和正義被放在一邊。

現代的人談正義、爭取正義,但我想正義至少可分四個層次:

第一層次是以「慈悲」為目的的正義,視正義僅為手段。意即,實現一個公義社會固然重要,但公義必然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嗎?

就大乘佛法觀點,或許「世界大同」才是終極目的,如《禮運大同篇》所說:「天下為公」、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等境地,所以追求無私、大愛的社會,當更甚於公義社會,而正義是實現此理想世界的過程或方法而已。

因此,當Rawls認為正義是社會的第一美德(justice is the "first virtue" of social institutions),大乘佛法顯然不這麼認為;相對於正義,慈悲更為重要。

第二層次的正義是道德感重,嫉惡如仇,不容許不道德、不公義的事發生;然而這種人厭惡邪惡,不代表歡喜美善,內心也未必慈悲為懷,但就是正派耿直,富有正義感。

第三層次談正義是因看到利益擺在眼前,在各種利益衝突之中,怕自己是被剝奪的一群,於是起身為己利打抱不平,爭取應得的公平。

第四層次是顛倒正義、以惡為義,把對的說成錯的,錯的說成對的,而卻又認為自己很正義。這類人對真相不甚關心,僅抓住少分似真若假的資訊,隨著輿論所趨逕自擴大解釋,語出驚人討大眾注目,及至操弄是非。

現在所謂「名嘴」多屬於第四類之流,好一點、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類,卻全然不見第一、二類真正的正義之士。這是此次「消慈」事件,我所觀察到的心得體會。

至於佛教對正義的觀點,如同其它宗教一樣,都有他方世界或來世的概念,猶如基督宗教所言「因信稱義」,佛教亦有獨特的正義觀,和學術界俗世關懷為主的討論,有很大區別。關於這些異同,頗值得日後進一步思索、論究。

2015. 3. 30 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)

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

安住牽繫中

2015.3.29 Sun
安住牽繫中
十多年前,一個朋友早婚生子,他跟我說有了妻小後,外界紅燈綠酒的一切,對他不起作用。雖偶遇到誘惑(特別是女色),但想想家中可愛小孩,很快的安然放下,因為人生當頭,沒什麼比妻小更重要。

如今,我頗能感受這位朋友所說,人生有諸多誘惑(同時也是陷阱),一旦內心做不了主,恐鑄成大錯。

如此,家庭不只是「避風港」,同時也是「保護傘」,讓自己知道什麼事該做、什麼事不該做,無負做為丈夫和父親的角色。

然而,很多男女為了「綁住」對方,以生兒育女為手段,硬把對方留了下來。這雖不失為一高招,但待小孩長大成人,這段有義務而沒有真愛的夫妻關係,也將告一段落,除非在此過程中兩人培養深摯情誼。

一般人說,小孩是夫妻間「愛的結晶」,意味著愛情修成正果,而有此「結晶」;但就佛教而言,愛是一種牽絆繫縛,由此「牽繫」,生命之苦不斷流轉輪迴。《楞嚴經》說:「汝愛我心,我憐汝色;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纏縛」,即有此意。

「牽繫」使人不得解脫,也因為「牽繫」,使人心有所著,也因有所著,因而有所住。

《金剛經》問曰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在經文裡,當是以般若空性智慧之「住而無住」、「無住而住」,來降伏其心。

但就一個有家庭的人來說,在小孩嗷嗷待哺之際,若問「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──我想,安住對妻小的牽繫中,以對他們的愛來降伏己心,亦成為人生另一項修煉功課。

安住牽繫來降伏己心,也意味著「狂心頓歇」,對紅塵裡的花花世界不感心動,而是時時想到我不再只我一人,還要考慮到妻小,希望她們過得安穩、過得更好。

如此之牽繫,即非牽繫,是名牽繫。

拔爸愛我,我愛拔爸
我每天吃"雞腿"吃得滋滋叫

2015. 3. 29 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)

每日極短篇30

2015.3.28 Sat.
灰飛煙滅
一架「日耳曼之翼」從西班牙飛往德國途中,副駕駛趁著正駕駛上洗手間的空檔,自行操控飛機,於法國境內蓄意撞山,機上近一百五十人全數喪命,屍骸支離破碎。

報導指出,副機師患有嚴重憂鬱症。航空公司無法於第一時間發現,即時停飛制止,有一定的疏失;但肇事的副機師心態最為可議,自己想死,卻硬拖著一百四五十個人陪葬,令上百家庭無辜破碎,真是可惡至極。

這不是恐佈份子所幹之事,而卻是自己人所為,足見天災人禍頻傳,乃防不勝防。連德國這麼文明、進步的國家,都還是會有這種災難發生,其它國家更不用說。

每每想到此等悲劇,就覺得人世間沒什麼好爭奪、計較的,因為可能在某個未知時空,厄運驟降,一切利害得失,瞬間都灰飛煙滅。 

2015.3. 27  Fri.
親子禪
今天下午內人和岳母去買東西,小寶寶留給我顧,原本她睡得甜熟,心想可好好的寫論文。沒想到過沒多久,她突然大哭起來,而且一發不可收拾。

我趕緊把她抱起,看能不能邊抱邊寫論文,但她還是大哭。於是我泡奶餵她,她只舔了幾口,不管怎麼樣都不喝。我查看她的尿布,也沒有很溼,應可再撐一會,但看她哭個不停,我還是為她換新,但哭閙依

我心想,我放在正事未做來服侍妳,妳卻一點也不賞臉、不領情;我耐不住性子,不再和顏悅色對她說話,沒想到她哭得更兇。

我索性靜下心來,關注並觀照她的哭聲,她似乎感覺到我的磁場變化,也突然停下哭聲,跟著靜了下來,兩個眼睛睜大大的,不停往四處觀望。

我安靜的抱著她、看著她,在屋子裡「行禪」,她似乎知道我在作什麼,也跟著安定下來,時而闔眼、時而張眼,處於半夢半醒之間。

看到她安靜不哭,我感到很開心。我想這除了父女心有靈犀外,更證明人的心思會互相感染的;亦即我愈焦躁,她也同感不安,相對的我安住正念、安住慈心,她也會更沈靜、更安穩。
 外婆遠從阿根廷來看我...
我的新洋裝可不可愛?!
2015.3. 26  Thurs.
摸著良心說話
「消慈」事件漸漸落幕,只看到一些不成氣候的零星評判,我想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了,慈濟畢竟是經得起考驗的。

這陣子中,我公開在媒體投書,有師兄向我致謝,說我表達了他們的心聲;我說那是我應該做的,實不足掛齒。

這「應該」做的,不是因為我是慈濟志業體的一員,關涉我自身利益,而是對於是非曲直的堅持,無法忍受邪惡勢力之群魔亂舞。

所以在那幾篇拙文中,我數次提到「良心」一詞,盼喚醒社會大眾的道德意識。

相較於絕大多數慈濟志工之「訥於言而敏於行」,我們學者恰好是「敏於言而訥於行」,說來也是慚愧。

而今我能摸著良心講幾句話,為慈濟「說」些什麼(雖不算是「作」些什麼),我不只感到心安、也覺得很高興。

2015.3. 25  Wed.
「評鑑」不能移
近來學校開始評鑑,填寫有的沒的文件一堆,無奈之餘只好配合。

我們政府實不需閒來沒事,虛耗學者們的精神體力;把這時間用來教學和研究,不是很好嗎?

這讓我想起以前服兵役的時候,為了應付國防部派人來督察,部隊常要「生產」許多資料,時而加班到半夜,搞得人仰馬翻的。

這些資料雖不能說是「造假」,但卻顯得「虛假」,盡作表面工夫,以代表我們「績效」良好。但明眼人都知道,此等評鑑未必關乎績效,而主要是「作文」能力。

此外,評鑑是把學者當成小學生,管東管西,猶如「防小人」一樣,如此之「他律」,背後透露出不信任。在這樣按表操課的管控底下,學者難以追求頂尖和卓越,最後只好走向平庸。

這樣「形式主義」的歪風,應當從現今的高教體系中移除。

2015.3. 24  Tues
論述人才
此次「消慈」事件,有人投書指我們公眾論述能力太差。

如一篇聲援慈濟的文章中(標題為<慈濟真的是如此不堪嗎?>,怒斥名嘴對慈濟的追殺與妖魔化;在此同時,他也指出慈濟的不足,其中一項是論述的缺乏。

我們慈濟強調多做少說,行動遠遠超前於論述,此與名嘴們恰好相反(雖然名嘴所說不能算是論述,而多是抹黑或編故事)。而且,即便我們作了論述,也都是給內部人看居多,而成為某種宣傳品。

我們是宗教暨慈善單位,這兩方面知識的提昇,刻不容緩。例如,我們一直勸人行善、向善,但究竟什麼是「善」?什麼是道德?等倫理學概念和理論,實有必要進一步了解,而不能僅以慈濟式語言以為回應。

大陸民運人士魏京生講過一句話:「面對流氓,就要用流氓的方式對待。」慈濟面對各種言論批評,或者善意、或者惡意,我們或可用對等方式因應。

例如有人從倫理學角度提出道德反思或評論,我們是否也有相當的論述人才,以專業倫理學的觀點來論辯呢?

我希望不久的將來,在慈濟中論述的人才愈來愈多,不要平白被人欺負!

2015.3. 23  Mon
危機即轉機
一個在志業體服務的慈濟友人跟我說,雖然他平時對慈濟一些作法不以為然,但是看到媒體及名嘴的惡意抹黑,他自己也受不了,感到相當不捨。

他是一個勇於表達想法、說話直白的人,幾次意見傳達沒有共鳴,所幸「禁語」不說,但內心的疑慮並未因此消除,只是硬按捺下來。

他說他似乎可理解,為什麼外界有人對慈濟不滿,即便我們做了那麼多善事、好事。

其中一部份聲音,他也嚐試在內部表達,只是沒人理會,直到這次外人說出相似意見,我們才覺得是那麼一回事。

有時候因為是自己人,容易忽略彼此的想法,反而期望對方配合我們。但是,當外人表達同樣意見時,我們才認為那是個問題,驚覺有調整的必要。

古代所謂「易子而教」,或也表達此人性的心理弱點。無論如何,我們都希望這次的危機,將是另一種向上成長的轉機。

2015.3. 22  Sun
2015. 3.21
2015. 3.20
2015. 3.19
2015. 3.18
養孩始知父母恩
小孩永遠不會知道他/她的爸媽有多愛他/她,直到自己也當上爸媽以後…….

嬰幼兒可愛的模樣,令父母親抱不釋手;稍稍長大後,童言童語的說他/她多愛拔拔、麻麻,雖然「童言無忌」,但父母耳裡聽來依舊很真實,點點滴滴皆信以為真。

就這樣十多年親子間朝夕相處,深情相待,一直到青少年才告一段落。

而這十多年父母親所貫注的心血,當兒女的很難理解,畢竟他/她沒有這樣的體驗,長大後也不會承認曾經說過的話,只會告訴你那是年幼無知,不可靠、不可信。

愛他/她,就是欠他/她,也透過愛他/她來償還他/她;為人父母的我,現在終於體會到這點。
拔爸欠我! 趕快還我......
2015. 3.17
2015. 3.16
2015. 3.15
2015. 3.14
慈濟苦差事多
名嘴批判慈濟,盡用世俗的眼光來打量;好像慈濟搜刮龐大善款中飽私囊,在慈濟工作的每個人都吃香喝辣,滿身肥油。

事實上,不只證嚴法師及其出家弟子,過得是清貧的修行生活(如月領一千元、寮房四或六人一間等),在志業體內「位高權重」的幹部們,表面上看來風光,但其實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。

例如一旦災難發生,慈濟發動募款,各級學校的校長、各醫院的院長等,往往需以身作則,扮演其單位的「領頭羊」,或而率先捐款、或而親上災區作志工等,承擔比別人更多的庶務和繁雜工作。

換言之,在慈濟志業的高階主管,非如一般人想像坐擁名利,過著輕鬆享受的舒服日子,反倒犧牲更好的待遇和地位,只因認同證嚴法師的理念,願力行利他主義(altruism)的志工精神。。

特別在基金會編制下的職工,相較於外頭企業同性質工作,他們所領不會多,反而更少(聽說僅四分之三),而且上下班早到晚退是很平常的事。

我在慈濟這些年來,看到一群志工的無私奉獻,內心頗感動容,外界惡意抹黑慈濟,也實在令人很心寒。


Ps. 看看靜思精舍修行人的刻苦生活吧!

2015. 3.13 Fri.

2015. 3.12 Thurs.
讀書樂
宋儒張載年輕時喜好談兵學軍事,有一天進謁范仲淹,范對他說:「儒者自有名教可樂,何事於兵?」爾後張橫渠出入於「六經」之中,勤讀儒道佛三家典籍,成為一代大儒。

如果一個人找到自己的喜好,生命有所依止,身心投入其中,其它什麼都是其次,甚至微不足道。

范仲淹對張載說得這段話,我想改成:學者自有書本可樂,何事於名、何事於利、何事於權、何事於色……以此來自勉自惕!

2015. 3.11  Wed.
母愛的感覺
小生命的誕生,讓我感覺到幸福,同時也讓我感覺到「愛」。

這「愛」不是寶寶對我,也不是內人對我,而是我看到內人和寶寶互動的親蜜,只限於媽媽和小孩之間才會有的親蜜。

如綿綿密密的呵護,輕輕柔柔的說話等,感受到母愛天性的自然流露,頓時覺得這是人世間最美麗的一片景致!
媽媽都叫我"小寶寶"
2015. 3.10 Tues
幸福的感覺

(2015. 3. 29 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)

布施當下即功德

2015. 3.13 Fri.
布施當下即功德
媒體緊抓慈濟的財務明細交代不清,於此窮追不捨,猛烈攻擊。

有一位朋友說:事實並非他們所說,而且即便如此,我們這些長時間定期捐款的都不以為意,這些未曾捐錢或捐款甚少的所謂「名嘴」,卻耿耿於懷,真是「奇怪耶!」(柯P語)。

事實上,就佛教「布施」的精神來說,捐款人善心捐款的當下即是功德,至於捐款過後善款如何被分配與運用,都無損布施者的所栽種下的福田。所謂「真布施不怕假和尚」,即是此意。

相對的,如果善款被誤用、濫用,不管是慈善機構或受款者,造作惡業是他們自己,未來業果的報償亦在於他們,而全然和施與者無關。

況且,證嚴法師及其親近弟子律己甚嚴,以高道德標準處理各種信施;縱然疏漏在所難免,但依舊瑕不掩瑜,仍值得我們高度的信任與肯定。

放眼當今諸多慈善團體,我敢說非常少數能比慈濟那樣值得信賴;證嚴法師之為「證嚴」,足證她是非常嚴格嚴謹的。

(2015. 3. 29 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)

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

最美情郎

2015.3. 22  Sun
最美情郎
今早閱讀「詩僧」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(1683年生)的故事傳記,感受一位佛教修行人的浪漫深情。

他在十三、四歲才被認證為活佛轉世,自己雖喜於佛法,但又念念難忘紅塵男女的種種,內心衝突之餘,也寫下多首「既出世又入世」的膾炙人口的情詩。

雖然「不俗即仙骨,多情乃佛心」,但以達賴喇嘛之尊,對男歡女愛多所著意,如何可能住持佛法,為天下眾生提燈點路呢?

如此一個「耽於酒色,不守清規」的政教領袖,終究難容於西藏傳統,也讓清廷政府無法接受,相傳他二十四歲的年輕生命,即告別人世間。

他的生平有各種傳說,有人認為他實死於六十四歲;因為「不愛江山愛美人」,想過俗世生活,不再作達賴喇嘛,於是深夜潛逃出走,雲遊十方,最後落足於內蒙古,在大漠闢建寺院,弘揚法佛達三十年。

不管他的事蹟究竟如何,但他的詩確實深情款款,誠摯動人,茲節錄幾首如下(一小部份經我修改):

「住進布達拉宮, 我是雪域最大的王;流浪拉薩街頭,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。 

曾慮多情損梵行,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,不負如來不負卿。」

「世界託付予我,我卻只想要她。」

 靜時修止動修觀,歷歷情人掛眼前肯把此心移學道,即生成佛有何難。

倘得意中人,長與共朝夕;何如滄海中,探得連城璧。

「自從見佳人,長夜不能寐;相見不相親,如何不憔悴

「黑字已書成,水滴即可滅;心字不成書,欲拭安可得。

「高僧引我路,走向光明途;塵心不可轉,又往情人處。」

「修行要放下,心偏放不下;若忘情人臉,不成佛也難。」

「我念喇嘛容,百思不能記;我不念情人,分明入夢寐。」

「座中有一女,皓齒複明眸;含笑偷覷我,羞情滿臉紅。

「情癡急相問,能否長相依;伊言除死別,決不願生離。」

「我欲順伊心,佛法難兼顧;我欲斷情絲,對伊空辜負。」

「明珠在握時,不作明珠看;流落他人手,遺憾長慨歎。」

「情人我所歡,今作他人友;臥病為卿思,清瘦如秋柳。」

「美人失蹤跡,問卜且焚香;可憐可憎貌,夢寐何能忘。

「野馬馳荒山,羈轡尚可挽;美人芳心變,神力不可轉。

「秋鷹為暴怒,羽毛遂淩亂;我因常憂傷,容顏黯然換。

「杜鵑歸來後,時節轉清和;我遇伊人後,心懷慰藉多。」

「獒犬縱猙獰,投食自親近;獨彼河東獅,愈親愈忿忿。」

「日規置地上,可以窺日昃;纖腰雖抱慣,深心不可測。」

「拉薩多名花,有女最俊秀;我愛即伊人,正欲來相就。」

「薄暮出尋豔,清晨飛雪花;情僧原是我,困住布達拉。

「一言慢慢行,一言君且住;問君悲不悲,不久還相遇。

「彎弓射鵠的,箭頭深入地;自我一見伊,魂魄隨裙帔。

「小鳥戀垂楊,垂楊親小鳥;但願兩相偕,蒼鷹何足道。」

「餘生雖雲短,承恩受寵多;來生再年少,所遇復如何。」

「最好不相見,免我常相戀;最好不相知,免我常相思。

相關連結   六世達賴喇嘛的生平與情歌

2015. 3. 26 課堂經同學告知,又多讀他兩首美麗情詩:

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那一瞬
那一刻,我升起風馬, 不為祈福,只為守候你的到來。
那一天,閉目在經殿香霧中,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。
那一日,壘起瑪尼堆,不為修德,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。
那一夜,我聽了一宿梵唱,不為參悟,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。
那一月,我轉動所有的經筒,不為超度,只為觸摸你的指尖。
那一年,磕長頭匍匐在山路,不為覲見,只為貼著你的溫暖。
那一世,轉山轉水轉佛塔,不為修來生,只為途中與你相見。
那一瞬,我飛升成仙,不為長生,只為佑你平安喜樂。

見或不見
你見,或者不見我
我就在那裡
不悲不喜  

你念,或者不念我
情就在那裡
不來不去

你愛,或者不愛我
愛就在那裡
不增不減 

你跟,或者不跟我
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
不捨不棄

來到我的懷裡
或者
讓我住進你心裡
默然相愛
寂靜歡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