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

真如上師

2015.4.15 Weds.
真如上師
「福智」僧團創辦人日常法師十多年圓寂前夕,把法脈傳給一位在家女眾,指定她為僧團接班人。上個月這位「真如上師」,還帶領僧俗二眾參拜佛光山星雲大師,某種形式算是取得教界長老的接受、認可。

誠然,將頗具規模、以比丘為主的教團,交付在家年輕女眾,對大多數僧眾而言,將是難以理解的。如要一位出家數十年的男眾比丘,拉下臉來,拜一位在家女居士為依止上師,需要一定的勇氣及度量。

出家比丘禮敬在家女眾為上師,彰顯了「莫以僧相論僧格」的精神,只要在家人的道德、學養、悲心、智慧等修持體驗足夠深刻,在家人仍可以當出家人的老師,經典記載中的維摩詰居士、勝鬘夫人等即是其例。

但久學比丘以在家年輕女眾為上師、老師,還是衝擊在家與出家間僧俗倫理,而或許「真如上師」真異乎常人,乃多生多世乘願再來之大菩薩轉世……

日常法師以推廣宗喀巴大師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而聞名,也以持戒嚴謹、人格潔淨著稱。我想他如此選定,當有他獨到目光,否則我只能說宗教信仰,有太多非理性乃至反理性的面向,唯身歷其中的人才能得知。(2015. 4. 17 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)

相關資訊


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

每日極短篇31

2015.4.13 Mon.
生命的奇蹟
小寶寶出生後,才知道什麼叫「愛不釋手」,知道人因愛之深切,緊抱在身不肯放手的那種感覺。

不只愛不釋手,而且也百看不厭,她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心思,惹起我們的愛憐,有她在身邊一切都變得美好。

泰戈爾《漂鳥集》中說:「每個小孩的誕生,都意味神對人並未感到失望。」(Every child comes with the message that God is not yet discouraged of man.)我想,小孩不只是神未對人感到失望,甚至是神賞賜給人最寶貴的禮物。

生命的存在是一種奇蹟,對於這樣的奇蹟,我願拋下一切去承受、去護守,猶如有首歌這樣唱著:

全世界我也可以放棄
至少還有你  值得我去珍惜 
而你在這裏  就是生命的奇蹟!
-----
你掌心的痣 我總記得在那裡!


2015.4.12 Sun.
自然境界
小寶寶出生已三個多月,目前六公斤多,平均一個月增加一公斤,體重保持在標準範圍內。每天她就是睡覺和喝奶,偶爾醒來哭閙一下,或給我們逗弄一番,多數的時間還是睡覺,現在的她處於名符其實的「自然境界」。

哲學史家馮友蘭曾經把人生分成四個境界,分別是自然、名利、道德、天地此四境界。其中自然境界,或亦可稱作本能境界,只關心生理上的需求,所思所想皆是滿足身體上的需要。


小寶寶可說處於這樣的自然境界,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都是順著自然本能,不會覺得害臊或難為情,同時對其它一切不感興趣。


如此的自然境界是最低階的,但也可以是最高的(「道法自然」);如禪宗說「吃飯時吃飯,睡覺時睡覺」──人一生的過程不就是吃飯睡覺嗎?而一旦有得吃、有得睡,人又何來這麼多的煩惱憂愁呢?
我三個月大、六公斤多了!
我每天吃飽又睡好
喜歡有人逗我笑
2015.4.11 Sat.
填滿缺口
孔子說他「十五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」,如今我年到四十,不同年紀也有不同經歷,大致可說二十志於學,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問學生涯,雖不至於不惑,但應有所立,至少還可以立足在社會上混口飯吃。

然這一路走來有得有失,書本以外,許多想做的事擱著未做,反倒是「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」,做學問好像在追趕什麼,害怕自己趕不上,或被遠遠拋在後頭,產生某種知識或資訊焦慮
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;已而為知者,殆而已矣。」如莊子所說人生有限,但知識無窮,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盡知識,乃令人疲累之事,若還要汲汲追求之,只會更增疲累而已。

我不想人生貧乏的只剩學問、學術,還想體驗不同事物。例如我對文藝亦有一定興趣,想多讀些文學作品,從文學的角度重新認識或品賞人世間的一切。

此外,多年來追求學問,犧牲自己的健康,之後我想多點心力在養生,特別對傳統文化之拳術、氣功和靜坐等的嚮往,盼捨遠求近,回到自己的身體,增進對自我身心的認識。

我這輩子已難有什麼作為,所謂四十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」即是,但至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,讓生命不會徒留缺口。

2015.4.10 Fri.

2015.4.9 Thurs.
建立制度與培養人才
這次「消慈」風暴漸已平息,媒體炒作不起來,若再炒只會徒增民眾反感。

雖然大多數的批評都是不了解,乃至於誤解和曲解,但作為有反省力的團體,圖謀千年大業,還是要加緊改革的進程。

在恢復平靜的此刻,有兩點我覺得很重要,第一是「建立制度」,第二是「培養人才」。

現今證嚴法師在世,一切以她為中心,大小事都請示她老人家,以她的意思為意思;但「後上人」時代終會到來,在此之前,建立起完善制度,從人治走向法治,一如佛陀入滅前,「以法為師」、「以戒為師」之諄諄教誨。

此外,人才是保證永續發展的前提,而人才培養不外是透過教育;因此一方面要留住人才,一方面也要培育人才。其中特別是「僧才」,除既有慈善及生活上的德性教育外,佛法的宣講、法義的論究,乃至止觀修證的體驗等,都是未來可強化的重點。

事實上,任何組織追求長治久安,「建立制度」及「培養人才」必是兩大要素,一旦具備此兩者,不怕後繼無人,反可綿延不絕、日新又新。

2015.4.8 Weds.
放逸為苦本
我經常用餐時,一不小心就吃得太快或太多,致使吃完後胃脹不舒服。這樣的不小心,用佛教術語為「放逸」──心思散亂隨外境牽引,不知不覺放縱欲望;如《大般若經》所說:「若縱諸根名為放逸,若能攝護名不放逸。」

「放逸」的表現為懈怠,心鬆弛作不了自己主人,而相對於「放逸」即是「精進」,時時提起正念,如拿照明燈看清楚一舉一動,反之就是盲目的誤闖亂撞,甚至成了痛苦的根本,如《正法念處經》說:「應當勤心捨離放逸,此放逸者一切苦本。」

放逸若為苦本,相對於此,不放逸即為樂本、善本,如《長阿含經》說:「我以不放逸故,自致正覺;無量眾善,亦由不放逸得。」以及《雜阿含經》云:「譬如百草藥木,皆依於地而得生長;如是種種善法,皆依不放逸為本。」

放逸為苦本,我脹脹肚子之果報現前,作了最好明證。以此因緣故,我夜讀佛典之不放逸說,以為懺悔。

2015.4.7 Tues.
缺水有感
新聞報導台灣諸多縣市水庫告急,不得已要實施限水措施,一些耗水行業如游泳池,也被迫歇業。

台灣四面環海,雖偶遇乾旱,但雨量並不貧瘠,如此缺水不全是老天的問題,而和人為有關。例如水庫蓄水、儲水的功能沒有充份發揮,民眾用水習慣有待改進,水管老舊滲漏,以及水價制訂不合理、不合時宜等。

一如空污不是自然形成,而和人類破壞相關,缺水亦復如此。雖然空污和缺水問題,於我所在的花蓮並不明顯,但仍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。

除政府施政當改進外,民眾若不反省暨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,還是恣意破壞生態、浪費資源,遭殃的不是我們自己,就是我們的下一代。

2015.4.6 Mon.
真俗無礙
慈濟人可說有兩個明顯特質:一是單純,二是感性,如此和外界溝通產生障礙,而陷入這次的「消慈」風暴。

正因為單純,乃至純淨,始終相信人性良善,因此外人複雜邪惡的心思是我們無法預想的。

此外,慈濟人情感充沛,凡事以情感來思考,重視付出和給予,但一般人是利益導向,從理性來計算量度得失,先預設別人是壞,以維護自身權益。

換言之,慈濟人以純潔的心看待世間,以「情」相知相會,但外人未必接受,甚至不理會這一套,於是慈濟人不解外人為何如此攻訐,而外人亦不識慈濟之思維模式。

慈濟人和現實社會人心有一定落差,然佛法說「若不依俗諦,不得第一義」,強調真俗二諦圓融無礙。因此慈濟人太過單純也有所失,而可多了解世俗黑暗的一面,知道他們如何想,為何這樣想,進而知道如何回應、如何反駁(澄清),作更有效的危機處理。

2015.4.5 Sun.

2015.4.4 Sat.

2015.4.3 Fri.

2015. 4.2 Thurs.
隨順因緣
現在有了自己小孩,真覺得小孩可愛,很想多生幾個,但我們也是經歷波折才產下一女,是否要再多增一胎,內心也頗多猶疑。

二十多歲時,身強力壯,但沒有經濟基礎不敢生,到了四十歲漸入中年時,有經濟能力,身體卻走下坡,恐沒有旺盛精力來呵護照顧;人生就是如此兩難。

但有小孩、養小孩還是很特別的經驗,自己也很珍惜乃至感恩「父親」這樣的身份,畢竟在這個世界上,有人體內流著你的血液,某些長相近似於你,感染熏習你的習氣,令人不得不驚異生命的美妙。

如今我更加知道,為何生小孩是人生一樁喜事,而這樣的喜事,比起金榜題名、升官發財等,更富意義和價值。

因此,除特殊原因外(如家境清寒),多數人獲知懷孕的消息,心情都是高興的,就連懷孕初期「孕吐」等不舒服症狀,也被稱作「害喜」,待寶寶墜地生出,更是收到四面八方的恭喜。

懷孕產子是喜事,意味著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。或而不孕、或而受孕後流產、或而孕期間夭折、或而先天性疾病(如基因異常)等,不一而足;而小孩成長的過桯是否一帆風順,穩穩當當,也無人可保證。

換言之,一百個小孩誕生,到底多少能真正快樂健康的長大?但我們始終認為自己會是那幸運的一群。

不用說到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鳯,小孩能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,就是父母親最大安慰,因此小孩若出生,盼望都是健康平安的,而不是來受苦的。

無論如何,都先把身心調養好,「進可攻,退可守」,同時也虔誠祈禱、累福德,等待下一個機會,接受任何可能的因緣安排。

2015.4.1 Wed
宗教邪正之判
台灣宗教蓬勃發展,各式各樣都有,最近一些新興的「類宗教」團體,以靈修名目,來擴展商業版圖。

這些人利用人性心理弱點,開設各種課程,號稱可改造心靈、改變命運、創造奇蹟等云云,甚至販售周邊商品(如能量水、玉石等),為個人及其「企業」掙得不少財富。

有朋友繳了十幾萬參加靈修課程,問我意見如何。我想既是修行,若太過商業,凡事以金錢衡量,不免是以靈修之名行詐財之實,修行只是包裝,營利才是重點所在。相對的,真正靈修者只會給予,而不求回饋。

就我所知,很多正信的修行團體皆竭誠歡迎你的參與,不收任何收費用,如葛印卡十日內觀禪修,都是自由樂捐,有些只酌收膳宿及場地費等。

任何正信的宗教,當有幾個共同特質,如道德的堅持,對於是非對錯有所明辨,而如果視道德為無物,這不只是「怪」,而且是「邪」。此外,透過恐佈意識的強化,恐嚇若不聽命行事、不參與組織,將會如何如何,那更是問題重重。

透過修行體驗,心性應更為平穩,心胸愈加開闊,善解各種逆境挫折,懂得感恩、珍惜身邊擁有,多一份踏實感、幸福感等,這些都成了判別正邪的依據。

 總之,好的信仰和宗教能提昇一個人的生命與心靈品質,反之只是引盲引盲,誤人誤己,徒增迷惘困惑而已。

2015.3.31 Tues
空氣常清新
現在看氣象預報,都會留意全台各地空氣品質評估,多次看宜花東地區皆是良好,而西半部懸浮雜粒偏多,空氣品質相對較差,出門在外要多加防範。

其實不用看報導,光看天空即可得知,如在花蓮舉頭上望,看到藍天白雲的光景比起西半部長且多;而且我們的鼻子都可自動偵測,以往在台北騎機車外出都要帶口罩,在花蓮卻未必需要。

曾有一西部人跟我說:有一次他帶小孩到花東旅遊,看到大片藍天、大朵白雲,小孩問他為什麼這裡的天空是這樣的?可知,在西部空污嚴重的縣市,幾已忘了真正的天空應該是什麼顏色的。

過去常說:「青山常在,綠水長流」,在現今時代,或許要再加一句「空氣常清新」,讓美好的一切,都能長長久久留在我們身邊。

2015.3.30 Mon
正義四層次


2015.3.29 Sun

(2015. 4. 13 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)

呼吸真美好

2015.4.10 Fri.
呼吸真美好
「安那般那念」(ānāpānasati簡稱「安般念」或譯為「持息念」)是佛教修行法門中最簡單有效的,純然只以呼吸為觀照對象,訓練正念力和覺知力。

在此過程中,不只強健身軀,同時也柔軟心靈,使身心獲得莫大益處,經典亦記載佛陀親身力行此持息念。

既然觀呼吸對身心安頓相當重要,時時練習就顯得必要;我把觀呼吸藉下面六個比喻來形容:

一、呼吸是喜樂門
呼吸是通往喜樂的門道,若要打開快樂之門,只需握住此鑰匙。所謂喜氣洋洋、神清氣爽,人若呼吸順暢,氣息飽滿,心情自是無比舒暢。

二、呼吸是照明燈
專注呼吸使人注意力拉回到當下,呼吸的同時即是進行覺知,不只覺知自己身心,也覺知周遭一切,猶如舉燈照明所在之處,看清楚所做所為,而非處於黯昧無知的狀態。

三、呼吸是保護網
呼吸既是覺知,即可善護自己的身口意,不致造作惡業,反而為所當為。此外,心思處於安和平靜,善念同感善緣,亦得龍天護法護持,所以呼吸是保護網。

四、呼吸是救生圈
生命危急時,呼吸自然緊促,令使精神提振,在全神貫注下找尋出口,求得生存。因此,回到呼吸即是喚起生命本能,特別心情低落乃至徹底絕望時,強力、剛猛的呼吸,將助於突破困境。

五、呼吸是量測儀
從呼吸的狀態、品質,可看出一個人心境如何,所謂「心平氣和」或「心浮氣躁」即是,包括氣質、氣色、氣勢等,都是量測自己(和他人)的一個路徑,因此時時注意呼吸,即是時時量測當下的身心現象。

六、呼吸是萬靈丹
人最重要的養份來源是呼吸,人可以不吃不喝好幾個小時,但就是不能不呼吸。呼吸是不只是一種飲食,一種能量的來源,其本身也一種藥方,許多的疾病都是氣息不調所致,因此練好呼吸調好氣,可說是治百病的萬靈丹。

生命在呼吸之間,知覺呼吸,即是知覺生命的存在,並從知覺中淨化、昇華身心;我想人世間沒有比呼吸更好、更有效的健身法和煉心術了。

相關文章         觀呼吸

(2015. 4. 13 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)

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

愛的藝術

2015.4.5 Sun.
愛的藝術
曾有同學在課堂上問說:「窮美女(男)與富醜女(男)究竟該選擇誰呢?」

此一提問引起同學們的熱烈討論,顯然這是年輕人共同關心的問題,而這除了涉及「擇偶」的思考,也關乎價值之抉擇。

當然對大多數人而言,「魚與熊掌兼得」是最好的結果,但若事與願違,必須二者擇一,就看是重視外貌,還是在乎金錢。

同學問我的意見,我說窮美女或者富醜女我都未必想要,甚至富美女我也要好好考慮,因為不管長相或金錢皆外在價值,以這兩種角度來衡量一個人,顯得有些膚淺,關鍵在於這個人的心地和內涵如何。

在我年輕的時候也曾交往過氣質美女,有她同行時,總成為目光注視的焦點(特別她到軍隊來懇親),我也覺得與有榮焉。只不過時間久了,發現兩人未必適合,自己也不那麼愛她,所以一段時間過後,即宣告分手。

這次經驗後,確信了「以貌取人」之失。外形亮眼,容貌討人喜愛,固然在第一時間贏得好感,但不用說到「日久見人心」,內在究竟有多少涵養和深度,性格如何,好不好相處,往往幾句對話就可得知。

我想大多數人會承認,美麗又兼有大腦、智慧的男女,實在太少太少了;如此的話,我既以人文思想為志趣所在,樂於營造自己的精神天地,自然希望找這樣的人相伴,而不會看重外表,至於有錢沒錢更不是考慮的重點。

最後在課堂上,我詢問同學,若要找尋廝守終生的伴,應該找你愛的人,還是適合你的人?

當然,如果能既愛又適合,必然是最佳選擇,但人生的困窘所在,經常是面對兩難情境,而我們需即時作出選擇。

對此,我想不同年紀、不同個性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,我自己也有我自己的想法。但台下同學都是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,談結婚生子言之過早,也太沈重,我只鼓勵他們放膽去追求所愛,不用怕失敗,在愛情的世界裡好好感受、好好歷練,待一定的切身體驗,再來談何者為先、何者為是。

這一門名為「愛的藝術」(弗洛姆著)的經典名著導讀課程,在溫馨及啟發的對話中告一段落。

(2015. 4. 5 林建德寫於花蓮中觀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