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

人間佛法重現佛陀故鄉

說明今年尼泊爾世紀強震,慈濟大愛馳援;本文為《慈濟月刊》資深編輯李委煌先生邀約所寫(並略作修訂)。

2015.11.26  Thurs.

人間佛法重現佛陀故鄉

  尼泊爾比鄰著印度之東北方,在境內的藍毗尼(Lumbini)正是佛陀的出生地;兩千五百多年悉達多太子在此出生,佛法的源頭由此開始,於斯改變印度的宗教暨文化發展,乃至全人類的未來。以下簡說與此相關之歷史發展:  

佛陀誕生前的時代背景

  印度可說是世上宗教最多元的地方。若以印順導師之著作記載,印度之時代文明可略分為印度河文明(B.C. 3000~B.C.1500年;又稱史前文明)及雅利安文明(B.C. 1500~B.C.500),而後者又可分吠陀(Veda)創始時代、梵教(Brahmanism;即婆羅門教)極盛時代以及教派(B.C.500A.D.250)興起時代。

  在雅利安文明中,雅利安人(aryan)自西北入侵,而後又移往恆河流域,依《吠陀》及《梵書》等宗教聖典,奠立婆羅門教之「吠陀天啟」、「祭祀萬能」及「婆羅門至上」的三大綱領,建立獻祭的傳統以及種姓階級(caste)的制度。

  從「婆羅門至上」可知祭師階級的婆羅門,乃為時代的天之驕子,崇尚繁瑣的祭祀儀式與神祕咒術,以祭祀為宗教唯一的目的,聖典皆是祭儀及祭詞的規定和意義解釋,天神之福佑與否可由祭祀和咒法操控,並依賴咒術之非常力量,乃至利用低級的精魅,達到利己或損人的目的。如此保守、神祕、形式、功利的信仰文化抬頭,也帶來宗教精神的墮落。

  之後興起的《奧義書》(Upanishads),為其中重要的轉捩點(史稱「軸心突破」(axial breakthrough)),對於婆羅門教瑣碎的祭儀、迷幻的咒術,以及種姓階級制度等,透露出明顯對立的態勢,而給以相當的威脅,帶來溫和宗教革新的氣息;終使得「祭祀萬能」遭質疑乃至否定,「吠陀天啟」漸不受尊重,「婆羅門至上」也退居第二,此反婆羅門之「沙門」文化興起,傳統的婆羅門教也開始由極盛走向衰微,進入教派興起時代,思想走向多元奔放,佛教亦在此革新聲浪中應運而生。

佛陀之事蹟與學說

  出家前的佛陀是悉達多太子,出生於西元前六世紀左右的迦毗羅衛城,他是釋迦族的王子,父親為淨飯王,母親是摩耶夫人。他雖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,與耶輸陀羅成婚,育有一子羅睺羅,但能感到生命的憂苦,促使他捨下太子身份,半夜離開皇宮,出家探尋真理。

  釋尊成道前遍學一切外道法門,如拜禪定大師婆羅門仙人為師,讓他很快進入「非想非非想處」的深定狀態,然而還是無法解決生死問題。佛陀甚至來到王舍城西邊的尼連禪河畔,日食一栗一麥,極受肉體折磨之苦,藉以鍛鍊精神,尋得解脫。然苦行六年,仍無法證道覺悟,而改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,最後於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成佛。

  佛陀雖受《奧義書》的深刻影響,承續《奧義書》所代表的革新思想,但也不是全盤吸收。他一方面接受業感輪迴說,注重現實經驗,主張種族平等,反對吠陀天啟的權威,而「呵責一切諸祭祀法」,但對於《奧義書》真常妙樂的梵我說,不以為然,而力主「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」,高倡「緣起中道」的見解。

  換言之,《奧義書》雖有「業感輪迴」和「真心梵我」的重要建樹,不過釋迦佛僅接受「業感輪迴」說,卻大力否定「真心梵我」,認為《奧義書》所主張的絕對的自我(atman),是一種形而上的主觀想像;相對的,佛陀主張「諸行無常」、「諸法無我」,以此根本見解和《奧義書》分道揚鑣,甚至分庭抗禮。

佛教在印度滅亡

  自古以來印度人民一直生活在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制度中,佛陀以因緣業力法則,大力提倡「眾生平等」。意即,人與世間萬物不是梵天所創之物,非出自梵天不同部位所生,而有不平等的階級之分,而卻是因緣相生相成而有。然而,佛教的人文思想給予不同種姓翻轉命運的可能,為什麼印度佛教會沒落了呢?

  印順導師將印度佛教之發展分為五個時期:根本及原始佛教、部派佛教、初期大乘佛法、後期大乘佛法及秘密大乘佛法。導師以人的一生與印度佛教之發展作一譬喻,分別是誕生、童年、少壯、漸衰及老死五個階段。

  對於印度佛教最終為何會滅亡,學術界各種說法不一,但大致不出內、外兩種因素。在外因上,印度教的復興、回教的入侵,都是其中原因。但如同印順導師所說:「敵者之摧殘,不足為佛教害,受吠陀文化之熏染,則佛教致命傷也。」佛陀原是以理性、平實為特質所在,以五戒、十善教化弟子,重視倫常道德及人間正行而走向解脫。但由於大乘佛法的無限寬容,「方便出下流」,為求自身急於發展,日與梵天思想同化,吸收了外教之低劣質素,使得佛法漸失本真。如一方面論理上流於繁瑣的玄談,另一方面實踐上則尚迷信淫穢之行,僧格道風日下,漸失釋尊人間本懷,在日益梵化、俗化下,最終導致佛教的滅亡。
  
今日尼泊爾之文化與佛教

  由於地緣關係,今日尼泊爾之文化與宗教受到印度的影響非常深遠,加上地處高山盆地,所以充滿了宗教的神祕氣息,處處都可看到宗教的建築和神祇的供奉。此外,尼泊爾種姓階級觀念仍舊是根深柢固,屬於較底層的階級仍受到歧視,其生活條件及經濟資源亦相對匱乏,種族對立依然存在,而這和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的信仰密切相關。

  尼泊爾當地的宗教信仰受到政府管控,除絕大多數(將近九成)是印度教徒外,還有百分之八左右的佛教徒,和少數的回教徒和基督教徒。在佛教信仰部份,由於尼泊爾靠近喜馬拉雅山,東北與西藏相接,現今的尼泊爾佛教,除了由錫蘭、緬甸等國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外,大多數的佛教徒和寺院,都屬於藏傳佛教,其中不少是藏人流亡或移民到尼泊爾後所建立起來的。

  而且,當地尼泊爾人亦多半不知印度教和佛教之別,而一視同仁;可知在尼泊爾佛教和印度教已然混而為一,乃至以佛教的聖跡為印度教的信仰重地。簡言之,尼泊爾以後期大乘佛法為主,也就是梵化色彩鮮明的大乘佛教。  

人間佛法重返佛國之展望
 
  二0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及五月十二日,尼泊爾發生二起芮氏規模七點九及七點三的世紀強震,頓時災區哀鴻遍野,滿目瘡痍,死亡人數高達八千六百多人。「一方有難,十方馳援」,國際救援團隊及台灣各個團體陸續進入這塊破碎的土地,慈濟基金會即是其一。

  慈濟在災後第三天抵達首都加德滿都,隨即進行醫療義診、熱食發放及震後心靈關懷等,並於六月底進行第一批援建簡易屋教室之移交。除醫療服務及物質的給予外,慈濟人也膚慰災民走出傷痛,做好中長期的扶助規劃,包括開始在當地推行「竹筒歲月」,引導、啟發眾人的愛心與善念,濟貧教富,重新安頓新生活、建立新家園。

  尼泊爾曾經是佛陀誕生的地方,佛陀的故鄉,就是佛弟子的故鄉,慈濟人能在佛陀的家鄉做些什麼,不只是一種福報,同時也是一種報恩。

  兩千五百多年前,誕生於尼泊爾的佛陀把佛法散播到世界各地,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,慈濟人重返佛陀故鄉,把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帶回到這塊土地,讓人間的佛教、純正的佛法,重新在佛國復甦發光,續為苦難的眾生指引明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