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

行車安全莫輕忽

2016. 8. 31  Wed.
行車安全莫輕忽
現在交通十分便利,但每天都有意外發生,不只在台灣,世界各地皆然。我自己騎車、開車二十多年,雖從未發生大的車禍,但小的擦撞卻不少,或者別人撞我,或者我撞別人,所幸都安然無事,最多只是花錢修車而已。

但我必須承認我的騎車和開車習慣並不好,常為了趕時間匆匆忙忙上路,甚而不惜違規。有時也心不在焉,雖然身在車上、手在方向盤或車把上,但我腦子裡想得卻是其它事情。這兩個不良習慣,相較於酒駕、滑手機或講電話等,雖然好很多,但「勿以惡小而為之」,因為任何一個小動作都有可能為自己種下車禍的因。

今天家人發生一件行車糾紛,地點在住家附近,再熟悉不過的街道。兩台機車,前面一台慢速左轉未打方向燈,後面一台快速直駛緊急剎車,雖然都沒有撞著,但高速剎車的結果,使得一騎士摔得人仰馬翻,機車也撞得支離破碎。

這肇事責任該如何釐清、如何歸屬呢?一個未打方向燈,一個行車速度過快,看來兩方都有過失。

反過來說,若一個打方向燈示意,一個放慢行車速度,則雙方皆可相安無事,不會有任何意外。甚至,只要其中一方稍微注意,如輕彈方向燈按鈕,即便對方速度過快,也有一定的反應時間;或者,即便一方沒打方向燈,但只要另一方慢速行駛,也不會有事故發生。

一個巴掌拍不響,一切都是因緣際會,交通事故亦然;除非有一方惡性重大(如酒駕),那就全然是單方面的錯了。

然在雙方都有過失的情況底下,該如何究責、擺平紛爭呢?這當然會有諸多可能。很慶幸的,緊急剎車的騎士雖人仰馬翻,但救護車送達醫院檢查後,多半是皮肉傷,沒有骨折也沒有(大量)出血,不需住院,這樣事情就簡單多了。

高速騎車的人已摔傷,這顯然是對他的懲罰,責任大致告一段落;剩下面目全非的機車,或交由另一方來修理。我想兩方各擔一部份責任,記取教訓,當是合情合理的。

翻開報紙,每天都有車禍發生,每天都有人死亡,我們也常聽到行車安全的呼籲,但人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,非得要災禍降臨自身才驚覺非虛,不過通常為時已晚。因此,保持良好的騎乘和駕駛習慣,務必時時自我提醒,才能讓人間悲劇不再發生!

給小女按「讚」

2016. 8. 28  Sun.
小女按「讚」
這是第一次帶小女出遠門,她整體表現不錯,在公共場合都沒有隨便哭閙,搭飛機及任何交通工具都相當配合,讓我們省事不少。

事實上,早在兩年前她還在「娘胎」中,已跟著我們從台灣飛到阿根廷,中間停留香港、伊斯坦堡等地,那時她大概才四、五個月大,在我們一路小心、綿綿呵護下到處跑。去年十月亦跟著我們去杭州,今年六月到日本沖繩,路途中都相當平順,大概小女很有旅遊、遠行的天賦及福份。

此外,她的參與亦讓行程增添趣味,尤其這次是探親訪友之旅,給長輩們看看小孩、逗玩之,更顯開心。而小女亦表現的落落大方,雖然初感生疏,但很快便適應、融入,即便遇到形貌不同的外國人,她一點也不膽怯。

最近發現小女一特別本事,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乖巧溫馴的一面,但私底下卻未必如此,偶讓人覺得很魯、很霸道。雖然有些「裡外不一」,但至少她識大體、懂得察言觀色,知道何時可鬧、可不閙(或不可閙),不只為她自己掙得讚許,也給足父母面子。

很高興我們一家三口愉快出遊、平安返家,小女的良好表現,讓作父母的有信心帶她出遊,希望她日後都能如此……

 
媽媽"血拼"我提菜籃
墨鏡小酷妹

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

我的國不在這島上

2016. 8. 27  Sat.
我的國不在這島上
因時差的問題,白天偶爾昏睡,但次數已減少,只是天氣悶熱,開冷氣才感到舒服。

回到台灣,接續停滯許久的研究工作,今天花一些時間修改論文;雖然進度緩慢,但漸漸恢復以往的工作型態,在知識和智力上自我激盪。

偶爾也上網瀏覽網路新聞,對於台灣社會對立,人心浮動感到不安,例如「年金改革」即是一例。此外,小英政府上台百日,正反評價不一,這雖是民主常態,但多數的批判似乎是為了打倒或擊垮,而不是為了督促或鞭策 ;政黨相互鬥爭的結果,最終受害的是善良老百姓。

我在歐洲「眼不見為淨」,感到一派輕鬆,如今因媒體炒作再度受到污染,看來以後還是少看新聞為妙。

我的國不在這個島上!當看見了歐洲的美好,心嚮往之外,還告訴自己不需汲汲營營,把勝負放在台灣這蕞爾之地上,而應敞開心胸、放寬眼界到全世界,試著和第一流人才爭鋒。

一想到不需把台灣當作是我人生中唯一的場域,而是整個世界,內心頓時開闊許多,這或許也是旅歐的一種收穫吧!?

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

平安返家

2016. 8. 26  Fri.
平安返家
今天回到台灣,走出桃園機場的第一個感覺,只覺得很熱。原來歐洲雖也是夏天,但由於位處北方,因此不會感到溼熱,反而相當乾燥涼爽,所以這三週也算是到歐洲「避暑」。

搭機加候機整整快24個小時,生理時鐘都已混亂,讓人有不知「今夕是何夕」之感;接下來的幾天,恐都處於「時差」狀態,但仍要勉力讓自己恢復規律的生活作息。

回到新北家中,一切宛如昨日,不增不減,而我們很慶幸一家三口都安全返家。雖然途中不盡圓滿(例如旅費的花用上),但至少都是平安的,而人生沒有比平安更重要的事了。
 

再見歐洲


2016. 8. 25  Thurs.
再見歐洲
今天中午在岳父母、小姨子送行下搭機回到台灣,途中在伊斯坦堡候機達八小時,回到桃園機場預計是26日晚間六點。

在歐洲這三個禮拜,有許多事值得我去沈思和回味,但返台後諸事紛陳等著處理,不得不先面對眼前的事,因此旅歐的點點滴滴先印記心頭,隨時間沈澱再慢慢回想。

旅行是必要的,但也是累人的,居無定所、飄泊的生活,偶一為之即可,而不可常為。佛典中曾記載五種因緣條件,使解脫阿羅漢退失果位,分別是:一、多營事業;二、樂諸戲論;三、好和鬥諍;四、喜涉長途;五、身恆多病。 其中第四點,可知喜好長途跋涉、四處遊走,乃有礙於身心修養的。

但也不能不旅行,只是旅行的規劃要適度適量,大概以兩週為宜,否則每天往外頭跑,超過兩週以上亦會感到疲累。除非是選定一個點,長住下來,在那裡散步、閱讀、思考和寫作等,有動有靜、相互調劑,才會是平衡而充實的生活;我想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的意義也在於此,取得動與靜之間的和諧。

行萬里路,在於接受不同的文化刺激,增廣見聞,同時也讓自己跳脫出來,用第三隻眼看所處的境遇,有那些所長與不足。

如台灣各方面雖不及於歐洲先進國家,但在台灣生活也有諸多好處,例如「物美價廉」可能是一優點。每在歐洲餐廳用餐,動輒十歐元以上,二十多歐元亦屬正常,這比起台灣一百元台幣即可飽餐一頓,價差數倍之多,重點是歐美外食未必好吃或合口味。

當然,利之所在即是弊,台灣之「物美價廉」,亦也是普遍「低薪」的結果。但這至少告訴了我,在歐洲很多東西買不下去,回到台灣可以放心選購,善用在台灣享有的優勢,這或也是一種心得體會。

 
 小女呼呼大睡(下次搭機嬰兒床已容納不下了)

有德之國

2016. 8. 24  Wed.
有德之國
歐洲之行進入尾聲,明天將啟程返回台灣。由於是倒數第二天,沒有安排遠程活動,只是再到慕尼黑老城中心走逛,也算是「舊地重遊」,當然還去了一些新景點,例如皇家釀酒屋(Staatliches Hofbräuhaus (HB))──慕尼黑著名啤酒屋,並小酌啤酒用了晚餐。

歐洲歷史文化悠久,有太多地方值得細細品味,光是慕尼黑一地已是目不暇給,但我們都只能草草看過,無法深究背後的豐富歷史和文化意蘊;其它的如音樂、哲學、藝術、科技等,更只能「存而不論」,除非長時間居住在這個城市,並積極參與相關活動。

有人說:在歐美等先進國家住久了,台灣再也住不下去了。我約略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涵,這幾天歐洲所見所聞,「見賢而內自省」,知道自己家鄉的不足,這雖不能說是落後,但卻存在許多局限,尚待我們急起直追。

德國從二戰戰敗後幾經動盪、民生凋敝,政治上的爭鬥致使東西德分治,但他們復甦之快、團結之迅速,乃亞洲國家難以想像的。

事實上,德國令人尊敬的不只是悠久的歷史和經濟實力,而是更深一層的文明素養,乃至於人道精神。華人所說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,我們自己未必做到,但德國人卻做到了,如以開闊胸襟接納中東流離失所的難民,傾力協助他們可能的需求。

今年五月份新聞報導,德國將花費936億歐元(約台幣3.4兆元)的預算,來照顧這些家破人亡的難民,除了安置他們,也提供教育及專長訓練等,讓他們適應新環境、展開新生活。

即便德國內部雜音不斷,有諸多猶疑和不確定,但在「義」、「利」之間,他們在大方向上選擇了前者,這不得不讓人由衷佩服(雖然在公義的背後多少仍有私利權衡)。 

這幾天在慕尼黑街頭上,可以看到不少身著伊斯蘭傳統服裝的婦人,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是尋求庇護的「難民」,但我從他們身上看得到尊嚴和自信。相對於此,在奧地利熱門景點(如薩爾斯堡),我卻看到同樣衣著的婦人在街道上行乞,她們拿著家人照片無助哀求著,兩相對照,我想應是德國政府落實安置計劃使然,讓難民不致於流落街頭。以此觀之,「德國」果當國如其名,乃有德之國也。

太虛大師赴歐洲遊化後曾說:「歐洲今富聖人之才而缺聖人之道,吾人今有聖人之道而乏聖人之才。有道乏才,則不足證其道;富才缺道,則不足以盡其才。得聖人之才以授聖人之道,是為吾至歐講佛學之總意趣。」

誠然,歐洲之進步在於人才輩出,因為人才而帶來進歩,也因為進步所以吸引人才,如此良性循環著;但令太虛大師感歎的是,他們獨有聖人之才而沒有聖人之道。然而,這樣地靈人傑、各方面進步的社會,還需要聖人之道(暨佛法)嗎?或者,需要什麼樣的聖人之道呢?──關心佛教發展暨現代化的我,仍待往後更深的思維探索。
  
 重遊瑪利亞廣場(Marienplatz
  
皇家釀酒屋(Staatliches Hofbräuhaus (HB)
酒屋內的音樂演奏

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

從羅滕堡回慕尼黑

2016. 8. 23  Tues.
從羅滕堡回慕尼黑
今天到羅滕堡,其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西北方的高原上,鄰近陶伯河(Tauber)而可俯瞰之;因城內屋頂建築多是暗紅色,故以「紅色城堡」為羅滕堡(Rothenburg)之名,又因位於陶伯河之上,故羅滕堡全名為「上陶伯河的紅色城堡」(Rothenburg oberhalb der Tauber)。

這是德國「浪漫之路」(德語:Romantische Straße)的一段,屬熱門景點,據說是德國城市中保存13世紀古城風貌最完整的區域,雖然我未明顯感受到「浪漫」情調,但約略領會出小鎮悠閒恬淡的氣息,我們輕鬆漫步在這小鎮上,中午找一家雅緻的餐廳用餐。

如此閒逛轉眼間已過下午四點,隨即返程回到慕尼黑,途中特意到藍色多瑙河一橋段駐留拍照。抵達慕尼黑旅館check-in後,用過晚餐把租車歸還,此時已是晚間十點了。

「一枝一葉總關情」,這福特的車子陪我們四天三夜,我平均一天開四五個小時以上,穿梭在德國、奧地利、列支敦斯登、瑞士部份城鄉之間,多少帶有一些感情。更覺慶幸的,是一路車程平安零事故,這對於初次在歐洲開手排車的我而言,也算是一種特別體驗;可一提的是,在沒有速限的路段上,甚至競飆到時速一百七、八十公里,印象中我在台灣還沒有這樣開過。

還了車後如釋重負,感恩這幾天開車旅程平順,也盼未來人生路途上,我們都能有這樣的運氣和福報。

羅滕堡古城牆

城牆走道
通關高樓之一
 羅滕堡中世紀街景
市集廣場 
 
藍色多瑙河一景
感恩的心,感謝有它

漫步蘇黎世

2016. 8. 22 Mon.
漫步蘇黎世
早餐過後即驅車到瑞士蘇黎世,相對於昨天置身列支敦斯登的「仙境」中,今天是重返滾滾紅塵」,回到商業、金融和文化為中心的繁華都會;顯然的,仙境」的一切於我更有吸引力,對俗界的塵囂不願措意太多,因此只是隨興在這城市走走逛逛。

「醉翁之意不在酒」,事實上家庭旅遊,相聚是重點,至於去哪乃其次,也就是先前所說的,乃探訪親友順道旅遊觀光」,而不是旅遊觀光順道探訪親友」,抱著這樣的心態出遊,很多景點沒看到亦不會有任何遺憾。

即便如此,我還是試著去補捉蘇黎世的影像,感受這城市的魅力。如街道中往返穿梭的電車,著裝正式、來去匆匆的上班族,歷史悠久而高聳的教堂,四處林立的博物館,貫穿蘇黎世市中心的利馬特河(Limmat ,人潮絡繹不絕的Sprüngli 巧克力店,風光秀逸的蘇黎世湖(德語:Zürichsee)等,都是我對蘇黎世的印象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瑞士雖位於歐洲,但卻不屬於歐盟,雖也接受歐元,但卻以法朗為主要貨幣。原來瑞士是世界著名的中立國」,鄰近德、法、奧、義等大國,卻卓然獨立,不在列強之間選邊站,包括列支敦斯登這個蕞爾小國亦然。

因為維持中立」,所以瑞士政局少會因路線之爭而對立衝突,近三百年來,也因瑞士的「中立」身份,無論世局如何動盪,戰亂民不聊生,其都沒有被衝擊到,這是作為中立國」的好處,如果台灣也能這樣,那真是太好了。

我們六人在蘇黎世市區待到下午三點左右,隨即開車北上德國,預計明天參訪羅滕堡(Rothenburg ob der Tauber)。此地距離蘇黎世三百六十多公里,慕尼黑約兩百五十公里;我們一路上走走停停,到達民宿已是晚間九點半。這是此行開車最長時間的一次,雖有些疲累,但我仍強打精神專注開車,所幸一路平安順利,實是感恩!
 
利馬特河畔教堂聳立
聖母教堂Fraumünster(尖塔造型)
邊的雙塔建築是大教堂Grossmünster, 右邊是水(上)教堂Wasserkirche (Water Church)
蘇黎世湖岸
蘇黎世湖岸旁的草地公園
高檔的Sprüngli 巧克力(一瑞士法朗33塊多台幣, 165克要價約一千兩百元台幣)

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

從列支敦斯登到博登湖

2016. 8. 21 Sun.
從列支敦斯登到博登湖
今早10點多出發開往奧地利和瑞士包夾的小國列支敦斯登(Lichtenstein)。此地離慕尼黑240公里,離蘇黎世(Zurich110公里,乃全世界最小的國家之一,土地面積160平方公里,長24.6公里、寬12.4公里,總人口數約三萬七千人;比起新加坡之720平方公里、人口約五、六百萬人而言,列支敦斯登之「小」真可謂「彈丸之地」。

我們直奔列支敦斯登首都瓦都茲(Vaduz),由於國家小,在這裡的一切都小,從馬路僅來回兩線道即可得知,統管國家大事的政務院(government buildings)也比其它國家「迷你」許多,包括王室所住的城堡(稱作瓦都茲堡Vaduz Castle),亦也小一號,如相對於前兩天奧地利薩()斯堡(Salzburg)的壯闊,瓦都茲堡只能說是「小巫見大巫」。

我們在旅客中心問完相關資訊後,在主要的街道景點步行一圈後,隨即開往地處高勢的瓦都茲堡。由於現今王室成員仍居於內,所以不開放參觀,但從古堡所在處所看出去的寬遠景緻,亦也值回票價。

在簡單野餐後,即開往列支敦斯登著名的滑雪勝地馬爾本(Malbun)村莊,此處位處海拔1600公尺,路程中的壯麗美景不時給人驚喜,讓我想到花蓮的金針山。

馬爾本村大概是滑雪的起點之一,有纜車往返接送滑雪好手上山,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往上小走一段路,到一定點俯視整個村落,開闊的視野悠然暢寄,讓人整個心情都飛躍起來

停留一陣子已是下午五點多,我們開下山轉住蘇黎世,中途在聖加崙(St. Gallen)的博登湖(德語:Bodensee)、也稱康士坦茲湖(英語:Lake Constance)停留。此湖與著名的萊茵河相通,位處瑞士、奧地利和德國三國交界,湖邊插著三國國旗、由三國共同管理;光是這湖的面積(536平方公里),就比列支敦斯登大上三倍多。

我們沿著博登湖步行半個小時左右,在湖邊餐館用完晚餐後,開往蘇黎世近郊的旅館,抵達時已晚間九點多,一天行程在此劃下句點。

瓦都茲堡
瓦都茲堡遠景
馬爾本(Malbun)村
人間仙境,莫此為是
瑞士、奧地利和德國三國交界之博登湖岸
三國國旗飄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