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

轉情化愛

2016. 10. 5  Wed.
轉情化愛
小女已一歲九個月了,除身形、體重持續增加外,認知能力也愈來愈顯著,會注意聽我們說話,並根據她的理解作出反應,以有限的單字表達她對周遭人事物的認識。

稚嫩的小孩總是讓人心生憐愛,雖此乃人之常情,卻也是一種繫縛執著,所謂「愛生則苦生」,人們因所愛而感到高興,亦也容易為所愛而苦惱。

佛陀生前有一小孩羅睺羅(Rāhula),據說這名字有障礙(fetterimpediment)之意,即有礙於道業的修行;可知說自己的孩子是阻礙,不是傳統佛教如此,佛世亦然。 

然而大乘佛法的特色不在於斷情滅愛,而在於轉情化愛;如此家是愛的起點,而不是終點。這如儒者的推己及人,表達出幼人之幼、親人之親的意義;佛典中也以「如母憶子」表達菩薩對眾生的憐憫,而佛弟子之念佛信佛也當「如子憶母」,以親子間的緊密聯繫來闡明慈悲與信仰的內涵。

我試著從育養小孩的過程中,去思維人生的道理,如生命之可貴與人性之良善。每個小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寶,都為家人深深護愛,可知一切生命都是無價的、寶貴的;而且初出生小孩之純真,讓人難以想像邪惡之存在,任何一個十惡不赦的犯人也都有純潔的幼年。

結婚生子是人生「愛」的旅程的開始,當小孩躺在父母懷裡,流露出自然天性,可以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愛、渴望愛,也因為這樣的愛,領略到一切眾生同情共感,我們在愛自己小孩的同時,也要去愛別人的小孩,善待身邊任何有緣的人,因為他們都是娘生父母養,都值得我們的關愛。

雖然佛教說家是煩惱,小孩是一種罣礙,然而「煩惱即菩提」,如果帶著覺醒的心去體驗和觀照這一切,或也成為資養修行的一種道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