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

儒者氣節

2015. 10. 27  Thurs.
儒者氣節
長期以來,我偏好佛、道兩家思想,對儒家雖也認同,但卻沒像佛、道那樣親切;但我必須說,古代真儒者的風範確實讓人心生敬意。

如宋代文天祥即是一例。他原是南宋高官,若帶頭向元朝輸誠,協助治理國家,他會有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。但他毅然決然不肯妥協,而說「但願一死足矣」,把投降視為是人格的污辱,堅定以死明志。文天祥的絕命辭說:「孔曰成仁,孟云取義;惟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?而今而後,庶幾無愧!」

「成仁取義」,這就是儒者偉大、令人敬重的地方。「成仁」在《論語・衛靈公》說:「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」「取義」在《孟子・告子上》言:「生,亦我所欲也,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」這當是所謂的聖賢之教,依聖賢之教展示出氣節、風骨,堅持道德義務責任,如此不只使人心安理得,而且也「庶幾無愧」!這樣的「成仁取義」,在佛教看來雖仍是「人天乘」,但卻預取了「菩薩乘」的種性。

然而,如果文天祥當初讓步會怎麼樣?為了宋朝百姓及後代子孫,難道不能(或不該)委曲求全、忍辱負重嗎?不是可以找更多藉口合理化自己的投降?堅守「漢賊不兩立」是否是一種愚忠或不知變通?若被招降而變節,果真是人格上的缺失,羞恥至極?與「敵人」合作圖謀和平發展,真是「漢奸」嗎?以上涉及了行為抉擇及道德判斷的問題,會有不少論辯空間,其中這故事本身或也涉及意識型態上的愛國教育、宣傳等。

面對生死交關,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順服,儒者氣象可貴之處也在於此。當然,這未必僅表現在儒者身上,只要有一定的俠客精神,講情重義,都樂於犧牲自己成就他人;就像Naham 3號輪機長沈瑞章能得救而不願獨救,最後多磨難兩年,應也算是一例。但是,他這樣的選擇到底是愚、還是智呢?蠢笨或偉大?換作是自己,我們會怎麼做呢?

「時窮節乃見,一一垂丹青」,這是文天祥<正氣歌>的一段。人到危難關頭才顯露貞節所在;大多數人不能做到的,一旦有人做到了,他就名垂不朽,世世代代為之傳頌,這或許是我們尊敬文天祥,以及他<正氣歌>動人肺腑的原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