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

人生意義的探索

2017.6.14  Wed.
人生意義的探索
人生意義的探索是每個有自省力、覺察力的人所關心的,但到底什麼是人生或生命的意義呢?可不可以找到標準答案呢?佛教的觀點又是什麼呢?

佛陀未必直接回答這個問題,卻給了一個人生明確的方向,亦即「滅苦」;佛陀不去空談人生意義,而只是關注苦及苦的止息,或者以「滅苦」為人生意義之所在。

換言之,人生意義的探尋,不該成為空想,或僅是建構一抽象理論,而應訴諸實際問題的解決,以苦痛存在的經驗事實作為出發點,作為人類首當面對及超克的目標,不管是自己的苦或者是他人的苦。

如此以苦痛為核心關注,使得人生意義的探討,不會淪為紙上談兵。它不是「知道什麼」(know-what),而卻是一個「知道如何」(know-how)的問題,即人不需要去追問人生意義是什麼,而應是去思考如何讓人生更有意義。

也就是說,縱使我們不知道人生意義為何,我們仍可讓人生具有意義。如每個人都嚮往快樂幸福,而如何實現長遠、深刻及真切的幸福,才更值得我們的關注,問題的重點當擺放於此;如果一個人能達此目的,可謂是找到人生意義的答案。

在今日自然主義暨科學發達的時代,西方宗教信仰受到一定威脅,但神教徒始終認為科學不足以解決與解釋人生意義問題,唯接受上帝存在才能得到肯定答案。[1]

佛教固然不接受主流科學近於唯物論的立場,卻也未必認同神教信仰對上帝的宣誓;畢竟以上帝作為意義保證,不致使落於虛無,在佛教看來仍是一種「自性之執」,近於一廂情願的想像投射,未必是給了意義問題的解答。

總之,對於人生意義是什麼的問題,佛教可說「置之不談」,而是回到苦痛的關懷上,唯有返歸自身(及他人)最切實的問題來面對處理,才是根本之道,這也可以看出佛法「實事求是」的精神。


[1]相關討論可見Seachris, Joshua W., Goetz, Stewart, God and meaning: new essays, London: Bloomsbury, 2016. Mawson, T. J., God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: what God could and couldn't do to make our lives more meaningful, New York: Bloomsbury, 2016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