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

以腹部為呼吸所緣

2017.6.20  Tues.
以腹部為呼吸所緣
馬哈希(Mahasi Sayadaw)是當代緬甸相當重要的禪師之一,其內觀(vipassana)禪法有他個人獨到發揮。

例如修學佛教安般念法門(ānāpānasati),他要人注意呼吸時腹部起伏的感覺(the sensations of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the abdomen during breathing),以腹部為所緣作為觀察對象,心安住在每一次腹部的起伏,持續作此練習,保持充分警覺,不管是行住坐臥或任何日常生活行進中。

但以腹部起伏為所緣的方法,在阿含及尼柯耶中未必有明確記載,如初期佛典「身念住」之觀呼吸,只要人覺知呼吸之進出及長短,並沒有提到腹部觀照,因此可說是馬哈希禪師的特有見解。

但這樣的禪修方法,當是符合佛典教導,因為「身念住」要人覺知身體任何變化,而呼吸時腹部起伏乃身體自然現象,緣此為觀照對象,自是可以理解的。如馬哈希所言:每一個腹部的上下起伏都象徵無常生滅的過程,從這樣的覺觀中洞悉名色二法暨五蘊身心的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(可參《內觀基礎》一書)

呼吸時下意識覺知腹部起伏,即是所謂的「腹式」呼吸(相對於「胸式」呼吸),古代道家稱之為「丹田」呼吸;不管名稱為何,都是強調腹部或丹田在呼吸練習中的重要性,一致公認這樣的呼吸是深層、深刻的,有利於身心健康。

如此,馬哈希以腹部為所緣具有一定意義,即便初期佛典沒有這樣說、這樣教,但漢傳佛典中已然有類似禪法,如天台智者大師在《摩訶止觀》說:「丹田是氣海,能鎖吞萬病;若止心丹田,則氣息調和。」──這顯然是受到道家、道教養生術影響,此外藏密氣功中亦有所謂「寶瓶氣功」,視腹腔為「寶瓶」,著重腹部來練氣。

丹田呼吸有諸多好處,除了從呼吸中覺知當下外,還可調理腹部和按摩內臟各個器官。在西方醫學研究中,亦有視腹部是人的「第二腦」(the second brain),[1]可知腹式呼吸法對身體有明顯好處,而且不只是身體,還有心靈。

進言之,以腹部起伏為所緣的好處,不只是呼吸觀照(「調息」),而且也迫使身體保持正直(「調身」),如此禪坐時所重視的「調身」、「調息」、「調心」三個向度,已滿足前兩者之要求,亦即進行腹式暨丹田呼吸的同時,已然是在「調身」、「調息」。而一旦身體、呼吸都趨於安穩,心靈亦漸次平靜,所謂「身安心安」、「心平氣和」(心息相依)即有此意,可知腹式呼吸值得被重視並多加練習。



[1] 可見Dr. Michael Gershon, The Second Brain: A Groundbreaking New Understanding of Nervous Disorders of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