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

三談永恆懷念

2017. 11.22  Wed.
三談永恆懷念
印順長老以「聲聞為本之解脫同歸」演變到「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」,再到「菩薩為本之大小兼暢」,來說明佛法到大乘佛法的發展階段,進入到大乘佛法後,唱戲的主角不再只是羅漢,而更是菩薩。

聲聞主要是修「戒定慧」三學,菩薩則是「信願、慈悲和智慧」三心,但菩薩修三心之前,實亦預設了戒、定的基礎,因這屬共世間的人天乘法。可知聲聞和菩薩皆以智慧為必修,不同的是菩薩多了菩提心(信願)和慈悲心。

智慧是三乘所共有,而信願與慈悲卻是菩薩修行所特有,卻未必是聲聞所主修。而當印順長老認為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」是「大乘佛法」興起的主要動力,這「永恆懷念」亦可從信願與慈悲兩者顯發出來;如在信願中懷想佛陀之偉大,進而升起學習倣效之心,發大悲心不忍眾生苦痛,而誓願度脫一切有情。
可知「永恆懷念」表現在信願與慈悲兩個面向,或者說,從信願與慈悲兩個向度顯示出「永恆懷念」。如此之「悲願」皆重於情感作用,屬於一種宗教情懷、宗教情操,在情感的催化、強化下,展開大乘佛法的信仰與實踐。此時因情感的作用,緣起法之甚深、不可思議漸次轉化為佛陀的果德、境界不可思議。

如印順法師所說:「要讀大乘經,藝術的修養是必要的。懂得一點神話學,民俗學,有一點宗教的情緒才行。」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(p199)甚至這樣的宗教情緒乃菩薩修行所必要,信願與慈悲即是此一情緒、情懷的表現,如此才易於契入佛陀的精神境界。

相關文章 再談「永恆懷念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