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

人格陶冶的哲學探索

2017. 11.15  Wed.
人格陶冶的哲學探索
哲學著重於知識的追求是好的,但卻是不夠的,學問的生命之外更要重於生命的學問,尤其中國哲學更應如此,如牟宗三所言: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學問。

中國哲學在學問的生命上未必足以與西洋哲學爭勝,但至少要在生命的學問上競美,否則淪於「雙輸」局面,豈不哀哉?

事實上,不只中國哲學,古希臘哲學從蘇格拉底開啟的傳統,亦是關心生命的學問,如亞里斯多德關心德性和幸福的關係,認為幸福是合於德性的靈魂活動(happiness is an activity of the human soul in accordance with virtue),幸福關乎一個人的心性修養暨道德實踐,因此如何讓自己的德行達致卓越(excellence),並使之成為習慣,乃亞里斯多德所關心的;他認為唯有「中道」的生活最能近乎德行完善,以此而有幸福之可能。

姑不論亞氏觀點的正誤,但其哲學路數關注價值向度,以及重視實際行動,而不把哲學視為僅是純粹智力、知性的活動,確實值得吾人敬重。

如果依龍樹菩薩易、難二道之分,在我看來,以知識學問為主調的哲學思索是「易行道」,而幸福德行為關注的哲學探究是「難行道」;相對於前者容易達到客觀的理解,後者卻存在一定主觀性,而且也「知易行難」──說得容易做得難。

現今的哲學養成多半坐而言卻少起而行,但哲學家當是「求道者」,因此相對於學術界主流的純學問研究,我們亦展望人格陶冶的哲學探索;這雖是「難行道」,但無疑卻是最重要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